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要闻 >> 详情
长安牵手吉利,刚打完就热恋
来源: 钟叔驾道      时间:2023-05-11 16:09:21

上一秒还在骂骂咧咧,下一秒哄哄就开心笑了,像不像你还在生气的女朋友?

这不,在没有一点点预兆的情况下,自主两大头部车企吉利和长安,突然就牵起了小手。双方在5月9号晚同时发布合作消息,还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,这多少有些让人意外。


(资料图)

前不久,它们还因为侵权的事情闹不愉快,转眼却化干戈为玉帛。据框架协议显示,双方将围绕新能源、智能化、新能源动力、海外拓展、出行等产业生态展开战略合作,共同推动中国品牌向上。

现场,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、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亲自出席,可见双方对此事之重视。此前,汽车行业类似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,大多数是二、三、四把手参与。

没有永远的对手,只有永恒的利益。长安与吉利这次“握手”,合作内容更有深度,甚至超出了造车的范畴。

对此,内业人士也有看法。肯定的是,中国品牌终于意识到团结的重要性。否定的是,一切还得看战略规划的具体落地和实施。

小风波,不影响大格局大方向

在呐喊“中国车企团结,共筑汽车强国”口号之前,不少网友也翻起了旧账,这对恋人曾经也翻脸过。

今年2月份,吉利推出银河之光概念车不久后,长安汽车便以一纸律师函控告吉利控股“抄袭”。理由是:吉利银河之光原型车,存在大量与长安汽车概念车、量产车型雷同之处,涉嫌侵犯长安汽车知识产权。

如果细看吉利银河之光概念车,在上方头灯组、下方前包围等位置的确与长安UNI-V(参数|询价)和长安深蓝SL03(参数|询价)的设计有着相似之处。本着先后顺序的原则,长安汽车这一次维权好像说得通。

对此,吉利方面回应称:“该律师函的内容严重失实、对我司的指责毫无根据,误导公众,对我司品牌和商誉造成了严重损害。”吉利银河之光为吉利原创设计,完全不存在抄袭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。然后,关于双方的争执就没有下文了。

有趣的是,双方达成合作消息一出,吉利控股集团高级副总裁杨学良便发微表示:“小风波不影响大格局大方向,前面因为双方工作层面沟通不及时产生误解,经过网络放大后给业界带来误导,凸显了充分沟通与互动的重要性。”

钟叔驾道认为,杨学良此言很有道理。在汽车产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,自主汽车品牌的崛起已成定局。虽然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竞争对手,但更应该放下执念,由相爱相杀的竞争对手变为亲密无间的朋友。

如此,可以形成协同效应,突破外资车企的垄断地位,在国际市场立足。只不过,过往车企间的战略合作和经验告诫我们,理想可能很丰满,但现实很骨感。

强强联手,国内缺乏成功案例

回顾汽车行业关于企业新型的合作模式,多以跨界行业互补的形式存在,比如不少车企选择腾讯车机系统。但像这种存在正面竞争关系的厂家合作,还是比较少见的,且大多草草收场。

比如广汽集团和蔚来,比亚迪和奔驰。前者是国企与新势力之间的创新探讨,后者则是民营企业与跨国巨头的联手。

以广汽蔚来为例,在合创模式下,广汽主要负责整车的研发和生产,蔚来提供智能网联技术和能源支撑体系。以合创007为例,更像是双方东拼西凑出来的产品。本质上来看,可以看做是资源换技术,但双方似乎都不愿意把看家本领用在这款合资车上。

比亚迪和奔驰的合作性质也类似,虽然腾势是由比亚迪与戴姆勒共同出资打造,但双方都在积极推进自家的新能源品牌。无论是渠道还是技术,两者都难以分流给腾势,最终导致腾势没落。

从效果和成绩来看,车企间所谓强强联手,都是“雷声大雨点小”。所以,此次长安与吉利之间的合作,存在太多不确定性,比如资金投入,话事权争夺、沟通、渠道划分、利润分成等,都是项目能否顺利落地的难点。

当然,存在的即是合理的。有合作必然有分歧。只不过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,合作伙伴间如何筑起信任感,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。车企间是如此,更何况是两个大体量的汽车集团,要破除的障碍相对更多。

但钟叔驾道更希望,有了众多失败的前车之鉴,两家企业能够走出不一样的合作之路。

提速、互补,抱团取暖

虽然双方此次关于合作内容的字数不多,但是主线还是相当清晰的:新能源、智能化、新能源动力、海外拓展、出行。这几个关键词,是近年来汽车行业的主旋律,也是中国汽车走向世界舞台的秘密武器。

回顾长安和吉利这几年来的发展势头,它们坐实了“自主头部”的称号,在燃油车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战绩。但论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表现,还是差强人意的。

以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为例,长安为27.12万辆,吉利为32.87万辆,在两者整体销量中的占比为19.5%、23%。反观整个2022年,中国车市新能源渗透率已经超出28%,作为“自主头部”的长安和吉利,尚未追上行业平均水准。

另外,在海外出口市场方面,上汽集团和奇瑞集团,领先于吉利和长安。进入电动时代,要想成为新时代的跨国车企巨头,就必须要在新能源领域建立起绝对优势,完成对外资品牌的平替,甚至是超越。

此前,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针对市场上价格混战说:“企业之间的竞争是产品竞争,产品之间的竞争是成本竞争。”

从长安的“香格里拉计划”,到吉利的“蓝色行动计划”,双方的优势和战略走向是非常明显和统一的。两者一旦深度结盟,可以通过供应链整合及研发资源共享,进一步分摊费用,甚至降低风险,达到提速和互补的作用。

以智能化为例,长安目前主要是采取对外合作的形式,如与腾讯合作的梧桐车联。而习惯“买买买”的吉利,在智能化的布局已经相当深入。不但投资了亿伽通科技,还收购了魅族,让它在智能化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功底。

双方如果碰撞在一起,必定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。

综述

此次合作中,长安和吉利都能看到各自想要的东西,看到了互利共赢的美好结局。但具体的合作机制,双方的资金投入、合作内容等均还没有敲定。所以,如何落实,如何推进,达到1+1>2的效果,才是关键所在。

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新征程中,我们希望能够看到良性竞争、和谐共处、互利共赢的美好画面。

标签: